【思冉书会】寥阔天地里的自然吟唱--刘甜


[日期:2018-10-10 16:57:46]
来源:
作者:

初秋,天净云轻,神闲气爽。

 

新一期思冉书会,青年干警刘甜为大家分享了《阿勒泰的角落》一书的读书感悟,赏读了书中的精彩片段,带领大家一同走近作者笔下那有着白雪、阳光、青草和白桦林的新疆阿勒泰。
 

精彩书摘


真是无法想象。当我们围着温暖的饭桌吃饭,当我们结束一天,开始进入梦乡,当我们面对其他的新奇而重新欢乐时……那只兔子,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,忍着饥饿和寒冷,一点一点坚持重复一个动作——通往春天的动作……

(摘自《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》)

 

我觉得我可以就这样一直活下去,永远也不会衰老,永远也不会死亡……河流从北到南地动荡,一路上在身边有力地、大幅度地扭出一连串的河弯。走到高处,远方群山的峰顶和脚下道路平齐,在视野的地平线处海一样地起伏……走在世界的强大和热烈之中,而抬头看到的天空却总是那么蓝,蓝得无动于衷,一点也不理会世间的激情……

(摘自《门口的土路》)

 

读书感悟


寥阔天地里的自然吟唱

——读李娟《阿勒泰的角落》

文/刘甜
 

大约也因为从小生活动荡,才更贪恋宁静与一成不变;因为历经暴力,才更愿意描述平安与温柔;因为悲伤,才敏感于喜悦……

——李娟

 

不曾去过新疆,一直以来对新疆的感知和印象,全凭影像、文字或者他人口中的描述。在我的有限的朦胧的感知里,新疆是荒茫而陌生的异域和远方。而在李娟的笔下,新疆的阿勒泰不再像是隔膜的远方,而变成了亲切、平和、充满温情的存在。

 

作者笔下的新疆阿勒泰,粗粝中缱绻着柔软的诗意,荒蛮中潜藏着细腻的温情。狂暴的风沙雨雪,奔波的边疆牧人,动荡的迁徙生活……原本环境恶劣、物资匮乏的边疆生活,在作者灵动的笔触下,却熠熠闪光,满溢着温情与喜悦。她赞美星空河流、树木草莽,欣喜于所遇见的所有新奇。书中那些关于生活日常的琐碎细节,看似稀松平常,却是生活最本真的底色,是未经雕琢的原原本本的阿勒泰,是属于作者和每个读者的独属的心灵牧歌。

 

生活永远都在一边抛弃,一边继续。

在巴拉尔茨,“我”和拉铁矿石的司机林林谈过一场恋爱。但最终,“我”在巴拉尔茨的恋爱没能坚持到最后。作者慨叹:“爱情能延长的,肯定不只是对发生爱情的那个地方的回忆,还应该有存在于那段时间里的青春时光,和永不会同样再来一次的幸福感。”生活永远都在一边抛弃,一边继续。对“我”而言,跟随牧民迁徙的游牧生活是常态,每一次迁徙都是对过去居所的抛弃,连同发生在过去居所的所有牵挂和感情。


对于平行时空里的我们每个人而言,谁的生活又不是一边抛弃一边继续呢,曾经亲密无间的伙伴、朋友,总因为时空、地域等种种原因,与我们渐渐疏离,渐行渐远;陪伴在身边的挚爱亲人,也总要有与他们分离的一天。我们所要做的,便是无论生活如何变动不安,也依然满怀希望地继续走下去。

 

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生活。

在喀吾图,“我”家开了裁缝店,当地的孩子们经常来裁缝店凑热闹。细心的“我”发现,当地的孩子们小时候都很白,很精致,目光水汪汪的,头发细柔明亮。可是稍微长大一些后,就很快粗糙了,轮廓模糊,眉眼黯淡。恶劣的气候和沉重的生活过滤了柔软的,留下了坚硬的。

其实,不止是喀吾图的孩子们,每个大人,谁不曾是天真可爱的小孩?岁月的雕琢,生活的打磨,让人的清澈的眼眸变得混沌,清亮的喉咙变得沙哑,机敏的神思变得迟钝,轻巧的身手变得笨拙。当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发生,什么可以是支撑我们继续生活的根基与凭持?从作者的书中大概可以找到些许朴素的答案:即使生活闭塞、寂寞而艰难,也依然抱有希望、善意和乐观。物质的贫瘠和生活的艰辛,并不能击垮生命的柔韧和饱满的信心。


好的文学作品并不见得在于华丽的辞藻、高深的写作技巧,而在于心灵与文字的邂逅和碰撞。《阿勒泰的角落》大约在2004年左右写成,所描述的生活情景在1998年至2003年之间。作者李娟从小在城市长大,大约因为经验上的反差,才会对乡村生活有特别的体会。她在书的自序中说,每次重读《阿勒泰的角落》,总能真切地看到独自站在荒野中,努力而耐心地体会着种种美感的过去的自己……

离春天二十公分的雪兔、卡车引擎盖的轰鸣、热闹的裁缝店、怀揣羊羔的老人、被围观的金鱼……作者笔下的这些细碎的生活片段,让人内心沉静,令人心醉沉迷。这里有生活最纯净明亮的底色,它们朴素而生动、天然而率真。

 

生活本身的美,最让人眷恋和感动。

Copyright © 2017 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检察院. All Rights Reserved 鲁ICP备07022784号-1

技术支持: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